在這場聖戰中,中國從「最大威脅」再度成為俄羅斯的「血盟兄弟」。
「以任何藉口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無端軍事入侵都是不可接受的。去年2月,緬甸軍隊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
) 本文經美國之音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拜登與李顯龍承諾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共同應對印太地區新威脅 延伸閱讀: 越南棄權於聯合國中譴責俄羅斯,民間學者和公民團體則呼籲俄羅斯結束對烏入侵 美歐評估把俄羅斯趕出G20,輪值主席國印尼立場陷兩難 印尼、新加坡嚴譴俄國宣戰,東協其餘國家採不干預立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新加坡決定對俄實施制裁和出口管制。美國等盟友一直批評中國政府的這個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項目缺乏透明度,是一個債務陷阱。「無論大小,所有國家的主權、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都必須得到尊重,」他說。文:莉雅 美國總統拜登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星期二(3月29日)在白宮舉行會談並發表了聯合聲明。
兩位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重申堅定支持東協的中心地位和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架構。「拜登總統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盟友和夥伴的持續和不斷增長的承諾,正如美國印太戰略所述,」美新領導人在會談後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說。這反而使「捷運可否左行右立」,成為一種詭異的爭端。
一般來說多表現在「人性」面的事物,例如「老牛吃嫩草」、「藝人出包」、「屁孩蠢事」、「黑店奧客」、「偷吃外遇」、「貪汙敗德」⋯⋯,都是人人關心,但不干己事,吃飽喊燒的事情。而台灣城市地貌的醜化,正反映了蔣政權統治時的醜陋,可說是醜得無以復加。從垃圾清運方式,道路景觀的要求與狀態,到捷運如何使用,都反映了整個都市公共化的市民涵養。就像台北捷運至今沒廢掉的「禁止飲食(去看看歐美國家的捷運可否飲食,為何台灣不行)」、「禁止奇裝異服搭乘(笑死,都什麼時代了)」,都沒人質疑(其實有,只是人微言輕,沒被在乎過)。
因為人們可以從當事人的不同資訊,延伸出更多談資。同一套模式,時不時會成為熱門話題,吵一波後就停止,接著捲土重來。
使台灣人跟猴子一樣乖乖遵從。從這方面看,如果去翻史料,日本時代的台灣人,直接承襲總督府自日本招攬來的日本菁英的規劃與要求,短短不過數十年,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台灣大都市的很多市民文化涵養與要求,都不輸給歐美日等先進大國。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隱然抱持著自信也帶著自卑感。但後來的台灣人,卻已被教育成政府的順民。
它涉及台灣人的民族性,直指公共道德的模糊化,更多層面上,顯示了台灣社會的混雜與無序,也可以說是一種異於常態的自由。過去威權時代,蔣氏政權以獨裁者的姿態統治台灣,對台灣幾無建樹,並使台灣的文化與經濟建設封閉數十年(台灣的經濟起飛,是拜美蘇冷戰之賜,台灣作為太平洋的反共前線基地,從美國身上獲取利益)。微妙的是,膽敢提出質疑的人極少,幾乎所有人都以「這是為了社會安定、為了大家好」的心態看待,乖乖當順民,比戒嚴時期的市民還糟。這些規則合不合理,照理說應該是隨著時代演變,市民可以熱烈參予討論變更的事項。
至於合不合理?不知道,照做就是了。就議題的歷史來說,自台灣興建第一條城市捷運「台北捷運」開始,它正好巧妙與台灣政治解嚴的時間點貼合。
而只要踏出家門,就是肅殺戒嚴的獨裁世界,本來也就是地獄,更顧不上所謂的都市風景。自信的是,台灣終於邁向先進國家。
而這些狀況雖然套路一致,狀況雷同,但都發生在不同對象身上,也所以會是議題。捷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連將台灣當作殖民地的日本總督府,都還認真規劃台灣的基礎建設,從電廠、水庫、交通路線到都市計畫重劃區,台灣至今還很多沿用日人的規劃。天底下沒新鮮事,而流言蜚語與心得眉批,則常常更沒新意。網路時代,常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事會成為萬年老哏。即使算解嚴之前,也有近40年的光陰。久而久之,在政治洗腦的黨國教育的摧殘下,大約兩代的台灣人,失去了對於台灣都市公共文化發展的美感與追求。
這是威權體制教化、恐嚇出來的人民心態。活過戒嚴時期的人都知道,只要是面對「官(公部門)」,除非政策逼自己走向絕路,否則即使反對,也都暗恨在心裡,表面應和、響應,以免被以匪諜罪懲治
文:Grace Faerber 譯:王國仲 越來越多跨國科技巨頭開始設計自己的半導體產品,各國政府也計畫培植本土晶片生產力,這些舉動可能對半導體市場造成衝擊。不過曹世綸也指出,這些晶片的生產製造仍會外包給台積電和三星等代工廠,因為Google、臉書等企業的核心仍是提供資訊服務——他們希望晶片設計滿足自身需求,但仍需避免自行建造晶圓廠的高額成本。
而這樣的晶片設計內部化,也將對AMD、Nvidia和高通等廠商造成影響。Google、臉書、亞馬遜和微軟等雲端技術也正帶頭為各自的數據中心研發合適晶片。
若要成立類似台積電規模和等級的先進廠房成本約需100億美元,而且也需要數年後才能全面量產。此一趨勢可以從2021與2022年營收、成長、新合作關係與協議中清楚展現出來。在先進晶片需求推動下,2022年的產量可望持續擴大。台積電在2021年4月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入史上最多的1,000億美元來提高產能。
蘋果、特斯拉和OPPO等巨頭自行設計晶片。這樣的成長不僅限於台積電,而且短期內都會呈現這樣的預期成長。
台積電2022年1月份發布的報告也指出,2021年營業額達1.59兆(約574.7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8.5%。Photo Credit: Shutterstuck / 達志影像 各國政府的涉入及推動 各國政府試圖對半導體供應鏈有更多的掌控,並盡力將產線留在自家附近。
不過,憑藉低成本與高生產力,台灣半導體業仍能持續並順利成長。此外,也有未證實的消息指出,台積電未來十年內還要在亞利桑那州擴建五座廠房。
根據去年11月日經新聞報導,蘋果計劃採用台積電4奈米製程,在2023年前實現自家5G數據機晶片量產。同時,台積電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也多來自美國,台積電因此也成為少數幾家獲得美國政府補貼,得以在美國本土生產先進晶片的製造商。美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Intel正帶領本土半導體生產和減少對海外製造商的依賴。相比同業競爭者—三星僅有17%。
然而,就算在美國本土,Intel也遠遠落後台積電。曹世綸表示,美國觀察到韓國、中國、台灣等亞洲國家,藉政府補貼半導體研發等措施取得不少成功,因此想複製這種模式來提升低落的國內生產量。
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的晶圓廠,將在2024年開始量產。這樣的產業變革可能會對晶片設計商帶來負面衝擊,但對於台灣半導體業與本土龍頭製造商台積電等先進製造商卻十分有利。
蘋果更早在2020年時就宣布,要用自家設計的CPU取代iMac和MacBook筆電中的Intel晶片。更重要的是,台積電是10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主要供應商,2020年晶圓代工收益高達54%。
顶: 37踩: 63
评论专区